【产教融合新范式:本科教育的超维突破】在四川科技城绵阳的涪江之畔,绵阳城市学院正以"产教融合试验田"的独特定位引发教育界关注。这所由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转设而来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虽暂未设立独立研究生院,却通过"三维贯通培养体系"悄然构建起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隐形桥梁。
学校与长虹集团共建的智能制造学院堪称产教融合典范。在这里,大三学生即可进入企业研发中心参与5G物联网项目,与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的工程师共同攻克技术难题。2022届毕业生张磊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导师带领下参与智能仓储机器人研发期间,其撰写的算法论文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推荐至EI期刊,最终凭借该成果获得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人机交互硕士项目的全额奖学金。
这种"本科+产业+科研"的三螺旋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前就具备相当于研究生阶段的课题研究能力。据统计,近三年该校毕业生考研成功率稳定在18%以上,其中76%被双一流高校录取。计算机学院更与重庆邮电大学建立"3+1+2"本硕贯通培养通道,优秀学生可提前锁定导师席位。
在师资配置方面,学校特聘的37位产业教授中,有15人同时担任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硕士生导师。这些兼具工程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的双师型人才,通过"项目制教学"将企业真实研发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2023年,由师生共同研发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不仅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更成为西南大学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指定研究案例。
【未来教育图景:研究生教育的破界生长】虽然尚未获得硕士授予权,但绵阳城市学院正通过"研究生教育预备营"模式打造独特竞争力。学校与绵阳科技城联合建立的协同创新中心,已吸引12家上市公司设立联合实验室。在这里,本科生可申请"准研究生"培养计划,参与企业导师主持的省部级科研项目,积累相当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经验。
建筑工程学院推出的"BIM技术精英班"便是典型范例。该班级采用"双导师+项目学分制",学生需在两年内完成3个真实工程项目,其成果可直接转化为考研复试作品集。2023年该班级22名学员中,19人成功考取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研究生,创下86%的升学率纪录。
在学科建设层面,学校重点培育的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6个学科群,已与西华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通过"课程互认、学分互通"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即可修读合作院校研究生先修课程。经济管理学院更创新推出"研本衔接工作坊",由博士教师团队指导本科生提前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训练。
值得关注的是,学校正在筹建的现代产业学院研究院,将作为研究生教育孵化的战略平台。该研究院拟设立5个交叉学科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智慧城市、新能源材料等领域研究。据发展规划处处长透露,学校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引进30名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学科带头人,为申报专业硕士学位点积蓄力量。
这种"以产养研、以研促教"的独特路径,正在重塑应用型高校的发展逻辑。当传统高校还在争论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边界时,绵阳城市学院已通过产业需求反推科研方向,构建起从技术研发到人才培养的完整生态链。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这所年轻高校将在研究生教育领域书写出独具特色的"绵城模式"。
(内容来源于网络,由上海海文考研收集整理,侵权必删!)